(2010年2月2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转方式、调结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决策,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总结交流近年来我省建设科技发展成就,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省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郭兆信副省长专门致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陈宜明司长、省科技厅崔建海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科协林兆谦副主席参加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我们表彰了建设科教、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颁发了首届“山东建设技术创新奖”,命名了建设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建筑节能优秀示范工程,三个单位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锐意创新,真抓实干,我省建设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精心指导下,各级建设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建设科技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事业发展大局,狠抓墙改建筑节能与城镇减排,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研发,建设领域各行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行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创建节约型建设行业扎实推进。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成效突出,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已全面禁用实心粘土砖并正向建制镇推开,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80%、96%;在全国率先全面执行65%、50%的建筑节能新标准,设计、施工阶段执行率分别达到100%、94%;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110万平方米,争取国家奖补资金3亿多元;34个项目入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6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威海、德州和沂水成为首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示范县,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资金4.67亿元;通过墙改与建筑节能,2006-2009四年节能990万吨标煤,节地21万亩,利废1.3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2580万吨、二氧化硫23万吨。节水技术和器具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和县城年节水量达4.8亿吨,拥有9个国家节水型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为全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钢结构、塑钢窗、塑料管材、新型涂料大量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节材效果明显。通过规划设计方案优化和推广高层、小高层建筑,节省了大量土地。
(二)建设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建设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开发力度。2006年以来省厅先后扶持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 300余项,组织科技成果鉴定150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H型钢结构节能住宅建筑体系、外墙外保温板、寒冷地区太阳能采暖技术、建筑屋面保温板成套技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等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几年,我省建设领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项,省重大节能成果奖1项,节能优秀成果奖23项,特别是济南市政公用局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的部分课题,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另外,海尔家居集成、力诺瑞特太阳能、万华节能建材3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5个项目列入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3个项目列入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10个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12个项目列入省软科学研究计划,186个项目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
(三)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围绕城乡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城市管理、建筑节能、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重点工作,省厅先后编制发布了两批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目录,各地结合实际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材料和产品。目前,外墙外保温板、中空双玻窗、应用煤矸石烧结砖、粉煤灰蒸压砖等节能利废产品,地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地下管线非开挖施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列节能等新技术,地理信息、遥感监测、数字化城管等新手段,已在全省建设领域各行业大量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部分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中试基地和科技先导型实体,一批建设科技推广机构积极开展工作,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四)推动建设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技术法规不断完善。省政府制定的《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得到较好执行,省厅制定了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办法、建设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等规范性和指导性文件,各市县政府和建设部门也制定实施了有关政策。全省编制建筑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及计价等技术标准和设计图集77项、省级工法638项,7项标准被列为国家和行业标准,50项工法成为国家级工法,16个系列的住宅部品通过国家康居认证。根据推广新技术的工作需要,还编制了钢结构绿色节能住宅建筑体系等技术导则12项。
(五)建设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省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质量同“十五”时期相比均有较大增长,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目前,全省取得建设执业资格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已达13万人,其中已注册 11.3万人,这些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工程造价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建造师等,都是建设领域的技术骨干。一批专业拔尖人才不断涌现,全国和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分别有5名、16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建设科技工作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还远不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总的看,我省建设领域各行业还是一个传统产业集群,科技工作基础弱、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整体技术素质低,科技贡献率低,创新能力建设滞后,城乡建设总体上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状况依然比较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进科技创新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大中型建设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尚未显现。二是建设科技投入仍然偏低,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建设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带头人,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推广网络不完善,推广手段少而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转变建设事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建设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科技兴业”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建设科技进步。
(一)加快推进建设科技进步,是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必然要求。去年胡锦涛总书记来我省视察时强调,要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省委、省政府早已作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决策,最近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坚决打好这场硬仗。姜异康书记去年6月来省厅调研时专门强调,要在城乡建设中大量采用科技成果;姜大明省长在前几天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指出,要把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作为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建设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每年城市基础设施、住宅与房地产、村镇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左右,再加上勘察设计咨询业、建筑业、市政公用行业等完成的产值,建设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我们建设行业科技进步速度慢,科技含量上不去,就很难摆脱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就会拖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后腿,就会影响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局。
(二)加快推进建设科技进步,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去年11月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着力推动全省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各级建设部门是城镇化工作的牵头部门,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我们责无旁贷。如果我们在建设科技工作上步子慢了、力度小了、措施软了,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就难以支撑、缺乏依托、削弱动力,我们就愧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期待。
(三)加快推进建设科技进步,是实施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在去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建设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蕴含着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担负着重要职责。无论是建筑节能还是城镇减排,无论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都离不开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都离不开建设科技创新。
(四)加快推进建设科技进步,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建设行业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我省建设行业中,建筑业、市政公用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很大,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房地产业技术集成能力较弱,城乡规划和勘察设计行业缺乏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房地产评估等建设中介服务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可以说,“大而不强”几乎是我省建设领域各行业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建设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利用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充实优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培育壮大节能建材和设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及产品、污水和垃圾处理装备等新兴产业,提高我省建设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省建设系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科技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进建设科技进步摆到重要位置,务必抓紧抓实抓好。工作中要把握好四个原则:一要贴近中心,服务大局。要遵循国家和省科技工作方针,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建设工作的要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行业发展需要出发,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做到建设科技工作与住房城乡建设的中心工作合拍共振。二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建设科技资源,发挥现有优势,集中技术力量,集中投入资金,组织科技研发和推广,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上求突破。三要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要把人才作为推进建设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资源,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原则,切实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四要面向市场,创新机制。要强化建设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市场成为建设科技创新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高。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我省建设科技进步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决策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建设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建设科技贡献率为目标,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以人才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完善激励政策,优化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突出集成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主要目标是:全省建设科技投入每年增长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 到2015年,基本建成城乡规划、行业监管、地下管线、数字城管、电子政务五大信息平台,建制镇以上建设工程新型墙材应用率达到100%,城市和县城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6%以上、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
工作布局是:实施山东建设科技“12223工程”,即从现在到2015年六年间,组织开展建设行业重点科技攻关100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200项,组织实施建设科技示范工程200个,培育省级以上住宅产业化基地20个,建立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建设技术研发中心30个。
(一)突出抓好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以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是建设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支撑,大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一要积极研发和推广节能优化设计、保温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测评、用能系统监控、节能检测等新技术,发展节能利废、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墙材和装饰装修材料,推广应用H型钢节能住宅体系、自保温体系、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复合保温夹芯墙等新型墙材和结构体系,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二要重点做好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开展太阳能光电、太阳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三要推广低温循环水、供热管道无补偿直埋技术、计算机远程调控、室外管网系统调节控制等技术,逐步淘汰蒸汽供热采暖技术,促进城市供热系统节能技改。四要在大型公共建筑、城镇道路、广场、绿地的功能和景观照明中,大力推广LED照明产品和节能自控技术。五要研发推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物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开发和推广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设备、中水回用技术等,发展污泥、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技术,促进城镇污染物减排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二)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既能提高住宅品质和科技含量,又有助于转变住宅建设模式,是建设领域集中利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优良载体。一要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要抓住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确立、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全面实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条件意见书、住宅小区设计方案评审、住宅产业化技术方案审查、住宅品质状况表、住宅性能认定、房地产开发竣工综合验收备案制度,充分运用建设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手段,把住宅产业化的有关要求落实到每个开发项目中。二要充分发挥开发企业在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实施主体和技术集成作用。引导鼓励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推广应用SI住宅、钢结构住宅、太阳能利用、建筑遮阳、中水和雨水利用、生化垃圾处理、住宅全装修、整体厨卫等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三要抓好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好海尔家居集成、力诺瑞特太阳能、万华节能建材3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命名一批省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四要实行住宅部品认证制度,加快厨卫、隔墙等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五要打造示范平台,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A级住宅,引导更多企业争创“广厦奖”和省优秀住宅小区。
(三)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是建设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系统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省厅制定的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目录,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坚决淘汰落后技术与产品。一要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重点推广地下管线共同沟、管线施工非开挖、管线信息系统、管线运行和水气热供应即时监控、饮用水安全保障、立体停车、节水型绿化等技术;在建筑业与工程建设领域,重点推广建筑业十大新技术;在村镇建设领域,重点推广新型墙材、外墙外保温板、节能门窗、被动式太阳能房、太阳能光热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等技术。二要建立完善建设科技推广网络。各市建委(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市政公用局、园林局)要抓紧建立科技推广机构,各县市区建设局要成立相应机构或委托有关单位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大中型建设企业应有部门或人员负责科技应用,同时要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和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建设科技推广。这方面,济南市政公用事业局带了个好头,春节前专门召开了“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工作会议”,说明他们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他们的科研成果也是很突出的。三要创新建设科技推广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加强建设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建设,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开展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在示范中完善技术,形成相应的工程建设标准、规程或技术导则。要研究办法,尽快将企业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水平,与开发项目和建设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查和晋升、评奖评优等挂钩。
(四)有重点地开展建设科研开发。一要发挥优势搞创新。目前,我省在城市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治理、墙体保温、节能门窗、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新型墙材等方面,有较好技术基础和较强研发力量。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尽快取得更多的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迅速复制和推广的技术与产品。要抓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有关子课题的研究开发,高质量地完成相关研究工作。二要构建体系促创新。引导、扶持大型建设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集聚优秀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发挥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开发平台。鼓励建设类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之间建立长期的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省厅今后将建立全省建设科技计划制度,把建设系统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纳入统一管理,对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研发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五)扎实搞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为建设行业骨干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培训、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特别要在科技经费和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上向拔尖人才倾斜。鼓励企业聘用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建设科技事业服务。二要建好人才梯队。要通过项目研究,发现和培养一批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骨干队伍。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选拔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完整的建设行业技术人才梯队。三要加强教育培训。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建设系统各类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四要发挥专家的作用。最近,省厅成立了科技委员会,将专家委员会调整充实到363人,集中了我省建设科技方面的骨干和精英。各市建设部门在组织策划、实施重点工程、重要项目时,可从省厅专家委员会中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研究论证和决策咨询。
(六)切实加强对建设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认真思考,经常过问,定期研究,象抓重点工程一样抓科技创新。要加大对建设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奖励力度,在各类评优评奖中把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和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列为重要指标,科技含量低的不能授奖。今后,省厅每年评选一次“山东建设技术创新奖”,并定期表彰建设科技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项目。要不断增加建设科技投入,省厅将研究设立山东省建设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研开发。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也要设法安排科技专项资金。大中型建设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每年科技投入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不应低于8%,建设类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不应低于12%。
同志们,加快推进建设科技进步,提高建设科技含量,既是建设事业发展长远大计,也是做好建设工作当前所需。让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战略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务实的态度、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建设科技工作新局面,促进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录入:2010/5/29 15:52:58 点击:1582